The Mom Test(二):客戶對話的前中後,不再浪費時間走形式!

這篇文會帶你瞭解:
- 如何準備問題:透過「三大問題」、「客戶分群」、「動態更新」等原則,確保每次對話都能直擊要害。
- 如何聽到真相:詢問通過「The Mom Test」的問題,讓客戶說出未經修飾的真實想法。
- 如何推進客戶:在會議結束時爭取承諾,讓客戶選擇離開或是真正成為客戶。而不是「永遠的潛在客戶」。
- 如何覆盤對話:讓價值延續到下一次對話,完成學習閉環。
- 完整結構化流程:「會前準備、會中執行、會後覆盤」,在各種情境下重複利用。
會前準備
客戶分群

為什麼要分群?回饋必須要一致才有意義
試想用「學生」作為目標客戶,實際情況是,這兩種人都是學生:
- 台大資工系碩士應屆畢業生
- 常春藤名校大二商管學生
新創卻常常能夠達成共識,直接埋頭苦幹開始打造產品、事業。
這樣模糊的分群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:回饋不一致。
你以為你做了 20 次客戶對話,但其實是對 20 種不同的客戶做了 1 次對話。
這讓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學習到客戶的痛點,導致任何嘗試都徒勞無功,只是在死胡同裡打轉。
但其實要切分客戶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流程:
從任何群體開始 → 持續切分 → 直到得到
- 可以跟誰聊聊(Who)
- 哪裡可以找到他們(Where)
為止。
基礎原則:是否能用清楚的物理 / 網路上的位置定位你的客戶

在詳細切分的過程中,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:
- 這個群體中,哪種類型的人會最想要?
- 這個群體的每個人都會購買 / 使用嗎?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
- 這個子群體為什麼會想要這個產品?(例如:具體的問題是什麼)
找到幾個具體的「人 + 地點」組合後,根據以下三個因素去開始:
- 潛在獲利能力或規模
- 接觸的難易度
- 對你來說最有成就感或最有價值
現在該做的就是實際去找他們對話,並且開始推動事業前進。
糟糕的分群:目前或未來可能需要準備英文面試的人
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一個廣泛的分群會讓我們陷入幾個困境:
- 找不到對話的對象,或是太多對話的對象
- 沒辦法收到一致的回饋
- 無法確定解決辦法的成敗,每個群體都會有不同的需求、痛點
這很正常,應屆畢業生以及轉職工程師的需求本來就會不一樣。
良好分群:台政商管應屆畢業生,目標進入 FMPG 等頂尖外商,可以在 FB 社團、DCard 求職版找到

可以跟誰聊聊?
- 台大、政大的商管學院(企管、國企、財金等)即將畢業的學生。
哪裡可以找到他們?
- 網路:FB 社團、DCard 求職版
- 實體:管顧社、招募會地點等等
潛在獲利能力或規模:
這個群體為了進入高薪的產業,通常有較高的付費意願來換取競爭優勢。雖然人數不如「所有需要英文面試的人」多,但群體價值密度很高。
接觸的難易度:
透過線上社團發文、參與線下招募會,可以輕易地接觸到數十位,甚至上百位精準的目標客戶。接觸管道明確,執行難度低。
對你來說最有成就感或最有價值:
如果本身有相關背景,或是對幫助台灣頂尖人才進入世界舞台抱有熱情,這個群體會讓你充滿成就感。
當你鎖定了這個清晰的客戶群體後,收到的回饋將會非常一致。他們會提到的痛點可能圍繞在「找不到人練習個案面試」、「缺乏最新的面試資訊」、「想知道學長姐的成功經驗」等等。
鎖定目標客群後,該開始決定我們想要從他們瞭解什麼了。
決定三大問題

三大問題是什麼?團隊真正想瞭解的重點
核心精神非常簡單:
「我們想從這些人(潛在客戶)身上學到什麼?」
如果連想學什麼都不知道,那麼對話基本上就是在浪費時間。
「三」這個數字只是方便遵循的守則,最重要的就是讓對話能夠聚焦,避免流於形式。
如果你有創始團隊,也請注意:
整個團隊都該參與準備三大問題的過程,包含業務、產品等等。
我們要確保客戶對話能夠涵蓋到所有人的疑慮以及想驗證的假設。
D Question:至少要有一個問題有機會徹底摧毀你的想法、事業

有潛力摧毀想法、事業的問題非常重要。
新創常常流於打造:
- 「市場上沒有人想要的產品」
- 「替代方案已經足夠好的產品」
- 「現階段科技不可能辦到的產品」
這樣的一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在陷入死胡同前懸崖勒馬,識別真正的痛點。
發現點子從根本上就有問題很令人沮喪,但我們可以帶著學到的知識,甚至在對話中就將焦點轉移到新的痛點上。
失敗 = 離成功更近的學習
範例練習:準備英文面試模擬器的三大問題
以英文面試模擬器為例,我們準備的三大問題可能會是:
- 實際準備面試流程:
- 問題:在準備面試的流程上,有沒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?
- 目的:瞭解實際工作流程,不要太早聚焦在口語實際演練的痛點(我們提供的產品)上。
- 哪個環節最重要:
- 問題:在整個求職過程中,認為哪個環節最重要?是修改履歷、投遞職缺,還是準備面試?
- 目的:想知道「準備英文面試」在用戶心中的優先級。如果這件事遠不如「找到更多職缺」重要,那我們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就只是一個錦上添花 (nice-to-have) 的工具,而非必需品。
- 是否嘗試任何付錢的工具(D Question):
- 問題:上一次為了準備求職,花了多少時間或金錢?可以請他們分享具體的經驗嗎?
- 目的:如果答案是「沒花錢,就自己看看網路文章而已」,這可能代表這個問題的痛苦程度不足以讓用戶付費,也就是說,這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值得解決的商業問題。
尊重彼此:五分鐘的事前調查

在準備問題的過程中,會發現有幾個問題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。
如果我們可以在 Google 取得想要的資訊,那就 Google 它。
珍惜彼此的寶貴的對話時間,不要將時間浪費在網路就可以查到的明顯資訊上。
決定後續步驟

為推進做準備
在對話結束時,除了瞭解我們想學習的重點,我們也應該要爭取推進下一步。
這個「下一步」不一定是簽下訂單,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承諾,例如:
- 時間承諾: 「我們下週會有一個新版本,不知道您是否方便抽出 15-20 分鐘,跟我們開個線上會議,實際操作看看並給我們一些直接的回饋?」
- 人脈承諾: 「除了您之外,您認為還有哪位朋友也對求職這件事感受最深?如果方便的話,您是否願意為我們做個簡單的介紹?」
沒有下一步的會議 = 沒有意義的會議
永遠不要說出:「我回去想一下再跟你說」這種話,事先想好推進的方法。
我們的目標是:
- 對話中:從客戶身上學習知識
- 對話後:篩選真正有興趣的客戶,進一步推動事業
切分好分群、準備好三大問題並且決定完後續步驟後,我們將正式進入對話。
會中執行
最佳組合:兩人一組

進行客戶對話的最佳組合是兩人:
一人專心發言,另一人專心做筆記。
單人採訪的最大問題是:沒辦法看出自己離開正軌。
這時作筆記的人就能跳出來重新引導會議到該聚焦的點上(三大問題),而不會被主觀情緒、枝微末節的細節帶走。
高效筆記:捕捉關鍵訊號
有 AI 筆記寫手還需要做筆記嗎?

在現代環境下,利用 AI 錄音、Summary 會議變成常態。
這是一件好事,可以讓我們:
- 保留完整的記錄,包含情緒、脈絡等等重要資訊。
- 即時 Summary,一覽重點。
但這建立在兩人都同意錄音的前提下 → 打破 Keep it Casual 的假象。
如果你懂得 The Mom Test 的概念,你就會知道不是所有客戶對話都是從線上 Meeting 開始。
在這樣的前提下,我們還是需要學會一些高效的筆記方法,讓我們隨時可以準備記錄。
重要元素:引言、情緒、姓名、障礙
- 引言
- 盡可能將原文用「” ”」記錄下來
- 情緒
- 常見符號:
:)
開心:(
憤怒
- 任何強烈的情緒都值得記錄。
- 「This is a problem.」會根據中性還是憤怒而有截然不同的詮釋。
- 姓名
- 記錄特定的姓名、公司名稱等等
- 如果對方認識 → 結束時詢問是否可以幫忙介紹(推進)
- 如果是競爭者或是替代方案 → 事後研究
- 障礙
- 儘管客戶想解決問題,卻會因為這些「障礙」而無法實現
- 記錄這些障礙,思考你的想法是否能夠實現。
該記錄在什麼東西上?

如果是正式的 meeting,那筆電是最佳的選擇。可以讓我們免去稍後整理的麻煩。
如果是突如其來的對話,一枝筆以及任何一個可以書寫的平面會是最好的選擇。
- 餐巾紙
- 衛生紙
- 隨身筆記本
與其試圖記住所有重要的細節,不如將說過的話記錄在奇怪的東西上
最後:確保筆記永久保存且可隨時取用
筆記沒有任何用處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們
將筆記拍照、整理在 Notion,運用 AI 去產出 Summary。
現在的時代讓我們省去很多繁瑣的步驟,我們再也不需要將筆記上的東西手打到電腦裡了。
確保筆記的儲存是 First Priority,最好馬上放到信任的資料庫裡。
當你完全不記得想放在網站上的那句精彩引言時,絕對會後悔莫及。
在會議中發現解決的不是一個好問題?
這是一個好機會:
- 拿出另外一張紙
- 寫下客戶提供給你的新問題
- 這個問題通常會經過驗證
是你從死胡同 pivot 的最佳時機!
爭取承諾與推進客戶

在會議自然而然走向尾聲時,我們已經從客戶身上得到想要的資訊。
但這樣還不夠,我們的核心始終是「推進」。
所謂的「推進」代表:客戶會選擇離開或是成為客戶,兩者都是重要的學習成果。
就像漏斗一般,透過給予明確的拒絕機會,將客戶過濾成:
- 真正感興趣的客戶
- 感覺不錯,但永遠不會購買的潛在客戶
人們會在你開口要錢時停止說謊。
重點是讓客戶付出代價,並且從中讓事業更近一步或是得到強烈的負面訊號。
不是每一次推進都會成功,但如果你總是讓會議結束成「感覺不錯的會議」,那才是真正的失敗。
會後覆盤
團隊共同檢討筆記

在對話結束後,第一步就是立即整理筆記並分享給整個創始團隊。
不論是透過自動化的工具將錄音轉為逐字稿、生成摘要,或是簡單地將你的筆記貼到共享文件中都好。
重點在於「即時」與「透明」。
我們需要整個團隊的共同參與,因為產品、行銷、技術的視角各不相同,遺漏了任何一角,就可能錯失他們角度的關鍵疑慮。
接著,開放讓所有人在筆記上進行非同步的討論:
- 劃重點:標註出那些讓你眼睛一亮的「金句」或意外的觀點。
- 提出疑問:針對模糊不清的回答,或是你認為可能存在誤解的地方提出問題。
- 補充觀點:從自己的專業角度,補充對客戶回饋的解讀。
這個過程能確保我們不只是基於單一視角做決策,而是基於團隊的集體智慧。
動態更新計劃與三大問題
我們有了所有人的想法,這時就可以根據筆記的內容更新:
- 信念:這次的對話是驗證了我們的某個信念,還是推翻了它?我們對市場的理解是否需要調整?
- 三大問題:我們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什麼?我們還想要學到什麼?
透過動態更新的過程,創業方向就不會是閉門造車,而是在每一次與市場的真實碰撞中,不斷迭代演進。
檢討對話內容
最後,我們也要回頭檢討「對話本身」。客戶訪談就像一門手藝,必須刻意練習才能進步。
一起討論:
- 問題的好壞:哪些問題引導出了深入的回答?哪些問題只得到敷衍的答案?我們下次該如何問得更好?
- 推進的成敗:我們在會議結尾有成功爭取到承諾嗎?如果沒有,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?是我們不敢開口,還是提出的「代價」不對?
- 情緒與氛圍:對話的氛圍如何?我們是否讓對方感到放鬆且願意分享?還是我們的引導性太強,讓他只想迎合我們?
對話技巧的覆盤,能確保我們下一次訪談的品質更高,從而挖掘出更真實、更有價值的資訊。
隱藏技巧:第一個對話不必是場「會議」

假設你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創業的點子,甚至是產品。
那恭喜你,你隨時都可以進行客戶對話!
要找誰對話?
在初期,你可以對話的對象很廣泛,例如:
- 產業大佬:如果你有門路的話,他們能提供宏觀的視角。
- 可能的潛在客戶:他們是驗證問題是否存在的第一線人員。
但關鍵在於「如何」開啟這段對話。
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「約個 Coffee Chat」,這其實是一個陷阱。
這個行為已經暗示了「我可能會浪費你的時間」,會讓對方立刻築起心防,談話的氛圍也會變得不對等。
如果你覺得對方是在「幫你一個忙」,那這場對話就太過正式了。
把「採訪」變成「對話」
最好的客戶對話,是在最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的。
與其刻意安排,不如去創造偶遇的機會:
- 主動參加產業活動。
- 舉辦 HR 小聚等等。
在這些場合,人們的心態更為開放,更容易開啟一段輕鬆的交流。
突然去接觸一個陌生人或許會讓你覺得很奇怪,但這通常只發生在你把它當作一場「採訪」時。如果你只是真誠地把它當成一場「對話」,一切都會變得非常自然。
對話的黃金準則
在這些非正式的對話中,你甚至不必說明你為何在這裡,或者提及你正在創業。
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對他們的生活與問題提起興趣。
只要你願意專注聆聽別人的問題,你就已經比 99% 的人還要有趣了。
請記住:永遠不要在對話中提及你的點子,除非你已經準備好要「推進」到下一步,爭取承諾。
在初期階段,你的目標是學習,而不是推銷。如果你需要一個藉口,「為一篇研究或論文搜集資料」是終極的萬用藉口。這個理由能賦予你的提問一個無害的框架,讓對方更願意分享他們的真實經歷,而不是給你禮貌性的稱讚。
客戶對話 Cheat Sheet
如果你喜歡列點呈現的話:
核心心態:保持輕鬆
- 對話,不是會議:在自然的交流中學習。
- 避免「約 Coffee Chat」:這會讓對方產生防備心。
- 創造偶遇:多參加產業活動或相關社群。
- 專注於對方:對他們的問題抱持真誠的好奇心。
- 先學習,不推銷:除非準備好推進,絕口不提你的點子。
1. 會前準備
- 精準分群:定義你的客群是誰 (Who)?在哪裡 (Where)?
- 設定三大問題:聚焦學習目標,包含一個可能摧毀你事業的「D Question」。
- 設計下一步:想好要爭取的「承諾」(時間、名譽、金錢)。
2. 會中執行
- 兩人一組:一人主導,一人筆記,隨時拉回正題。
- 高效筆記:只記錄關鍵引言、情緒、人名、障礙。
- 爭取承諾:在會議結尾,果斷提出下一步要求,用「代價」驗證對方興趣。
3. 會後覆盤
- 團隊共享筆記:立即分享,讓全員參與討論。
- 動態更新:根據新資訊,更新團隊的核心信念與三大問題。
- 檢討對話技巧:覆盤提問與推進的成敗,持續精進。
Member discussion